中医专治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欧洲12国宣布恢复使用阿斯利康疫苗
今日,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宣布阿斯利康疫苗的初步调查结果为“安全有效”。EMA表示,目前还无法确认阿斯利康疫苗与一些接种者出现的血小板减少、出血疾病等之间的联系,但考虑到这些症状出现的罕见度以及新冠疫情的严重性,接种阿斯利康疫苗仍利大于弊。在这一消息后,德国、法国、意大利等12个欧洲国家宣布,最早将在本周五恢复对阿斯利康疫苗的使用。多名专家表示,此次阿斯利康疫苗停用事件降低了民众对该疫苗的信心,或对疫苗接种计划产生影响。
《柳叶刀》:仅2.7%的武汉人群产生有效抗体
3月19日,《柳叶刀》在线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等学者在武汉开展的第一项长期血清流行病学追踪调查,揭示了新冠感染者血清抗体动态变化规律。调查结果显示,在名受试者中,人新冠病毒抗体呈阳性,经校正后,人群抗体阳性率为6.9%,这说明即便经疫情暴发,仍仅有小比例人群受染。在这些抗体阳性者中,有82%属于无症状感染者,且只有40%产生了中和抗体(可有效对抗病毒的功能抗体),而这部分人群仅占武汉人群的2.7%,这足以说明人群仍普遍缺乏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需防止大流行再发生。
卡介苗可能降低新冠患者死亡率
美国弗拉林生命科学研究所全球变化中心的路易斯·埃斯科瓦尔称,在他们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卡介苗接种率高国家的新冠患者死亡率较低,但每个国家情况不完全相同,与意大利等国相比,危地马拉人口年龄结构偏向年轻化,因此必须对相关数据进行调整。
香港大学扩大合作,开发鼻喷剂新冠肺炎疫苗
为应对新冠肺炎,香港大学(HKU)扩大了与流行病防备创新联盟(CEPI)的合作,以评估用减毒流感病毒载体制成的鼻喷剂新冠肺炎疫苗。这项工作由位于HKU的新发传染病国家重点实验室(SKL)领导。
科学家找到大脑控制“愤怒”与“攻击”的开关
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团队最新研究发现,激活小鼠大脑杏仁核延伸区域——后侧无名质(posteriorsubstantiainnominata,pSI)可触发情绪性攻击,从而介导多种类型攻击行为的表达。该研究揭示了pSI对多种攻击行为的梯度式编码方式,相关论文于3月18日在线发表于《神经元》期刊。
脱发真相:衰老导致毛囊干细胞分裂异常
近日,发表在《自然衰老》杂志上的新论文称,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和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衰老过程中头发稀疏和脱落的原因,即衰老导致了毛囊干细胞分裂异常。通过研究年轻和老年小鼠毛囊干细胞的细胞分裂,研究人员发现,年轻小鼠适当地平衡了典型的对称和不对称细胞分裂,以使毛囊再生。然而,在衰老过程中,会出现一种非典型的不对称细胞分裂,毛囊失去再生能力,最终导致脱发。
不能天天运动也不要紧,研究显示单次锻炼也可以多“掉肉”
在最近一项测试运动对整体新陈代谢影响的研究中,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即使是一次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也会对久坐不动的人的细胞产生影响。研究人员招募了一些参与者,他们没有遵循常规的锻炼计划,而是让他们以中等强度骑一个小时的固定自行车。15分钟后,他们对肌肉进行活检,以测试运动完成后线粒体的效率,并将这些结果与休息日进行比较。运动后,研究参与者的线粒体燃烧的脂肪多12-13%,糖多14-17%。同时,研究人员“发现,无论线粒体消耗的是什么,燃烧的能力都会略有提高。”而且“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只进行了一个小时的锻炼,这些人也能燃烧更多能量。”
新研究:人与人之间衰老速度不同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在衰老的速度上确实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从成年初期就开始了。研究人员发现,在45岁时,“生理衰老”速度快的人更有可能在感觉、功能和外表上比实际年龄老得多。在这些人20多岁的时候,就开始了奔向老年的相对冲刺。该研究的作者表示,这些发现表明,我们需要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衰老。
人们为何会传播虚假消息?
据新发表于《自然》的一项研究,科学家对多名美国人进行了访问,并在Twitter上进行了现场实验,结果发现,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知识匮乏是人们传播虚假信息的主要原因。此外,科学家对名受访者进行了后续实验,分享虚假信息的原因中,50%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33%是对虚假信息的准确性判断不清,仅16%是故意为之。由于现在的社交媒体在设计上,往往更看重用户留存率而不是信息准确率,因此科学家建议社交媒体进行适当干预,将用户的注意力集中在信息准确性上。
果蝇飞行表现差异的原因
果蝇依靠飞行完成移动、求偶和觅食等重要活动。一项发表于PLoS子刊的研究揭示,果蝇飞行功能的差异是一系列基因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涉及的基因可能会影响翅膀形状、肌肉功能和神经系统发育。研究者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有许多基因突变影响着上述各种功能基因的表达,例如一个突变可以使神经系统变弱,而另一个突变会使肌肉反应变强。他们还发现一个基因——pickpocket23(ppk23)——负责调节这些基因相互作用,这个基因主要影响的是苍蝇的本体感觉(感知空间中的身体运动),以及信息素的感知。该研究表示,这些复杂的基因组合最终决定了果蝇的飞行表现。
雌性野生倭黑猩猩跨群收养幼崽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开放获取学术期刊《科学报告》最新发表一项动物行为的研究论文称,研究人员对野生倭黑猩猩种群的观察显示,两只幼崽可能曾被来自不同社群的成年雌性收养。该论文指出,倭黑猩猩社群由多个雄性和雌性组成,这些猩猩有时会互相交流。最新研究结果或是对野生倭黑猩猩跨群收养的首次报道,或许也是野生猿跨群收养的首例。
二叠纪末大灭绝后生物复苏迟缓之谜获解
近日,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陈中强团队为主,联合来自美国加州科学院、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首次利用数学模拟研究发现,二叠纪末大灭绝之后的陆地生态系统需要一千多万年的时间才能恢复,并揭秘了该阶段生物复苏的过程。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
白垩纪海洋中存在长“翼”的鲨鱼
据一项发表于《科学》的新研究,科学家基于化石研究,描述了一个新的物种Aquilolamnamilarcae。完整的化石标本于年在墨西哥巴耶西约镇被发现,长1.65米,宽1.90米。该物种的尾鳍上叶发育良好,具有大多数远洋鲨鱼的典型特征,它还具有类似鳐鱼的极细长的胸鳍,这使得它的结构外观呈现出鲨鱼和鳐鱼的嵌合特征。研究人员认为该物种嘴部大、牙齿小,或许是白垩纪海洋中第二种以浮游生物为食的大型鱼类。此前,科学家曾发现了一种大型硬骨鱼——厚茎鱼(Pachycormidae)以浮游生物为食。该研究有助于揭示白垩纪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鲨鱼进化史一些未解之谜。
新型人工神经元“做减法”,执行学习所需的资源少了到0倍!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人工神经元设备,可使训练神经网络执行任务,如识别图像或导航自动驾驶汽车所需计算和硬件能力更少。该设备可以运行神经网络计算,使用的能量和面积比现有的基于CMOS的硬件少到0倍。研究成果于18日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上。
解决芯片散热,维持摩尔定律,科学家开发低电导高传热的二维材料
在一项新研究中,一个多学科小组发明了一种新的材料,这种材料有可能在芯片尺寸不断缩小的同时保持芯片凉爽,并帮助摩尔定律保持不变。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自然·材料》杂志上。据了解,研究人员“取用只有一个原子厚的聚合物片,并通过在特定的结构中分层来控制它们的性质,”并“努力改进生产高质量二维聚合物薄膜的方法,促成了这项成果。”
发现魔角石墨烯中的电子相互作用
美国布朗大学的研究者发现了“魔角”双层石墨烯(MATBG)中的电子相互作用——当库仑作用减弱时,超导性会更稳定,反之库仑屏蔽可以令绝缘性失去稳定。通过将MATBG与常规双层石墨烯(Bernal双层石墨烯)叠放,并改变常规石墨烯中的电流,魔角石墨烯的超导相得到了操控。如果石墨烯确实支持非常规(不依赖电子库珀对)的超导性,这一研究将为继续探索这一现象提供帮助。这是第一次在高度相关的电子系统中直接控制库仑相互作用的强度,其原理适用于任何二维材料,也有助于设计新型材料。该研究于3月19日发表于《科学》。
科学家首次证实太空中存在芳烃分子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家就猜想太空中存在多环芳烃,但直到最近7个月间发表于《科学》等期刊的多项研究,才首次提供了多环芳烃存在于分子云(molecularcloud)中的确切证据。天文学家通过对金牛座分子云(TMC-1)的射电观测,发现了其中存在1-萘甲腈、1-氰基环戊二烯、氰基癸五炔、2-萘甲腈、乙烯基氰基乙炔、2-氰基环戊二烯、苯甲腈、E-氰基乙烯基乙炔、氰基丁二炔等多环芳烃。了解太空中具体存在哪些多环芳烃,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了解恒星、行星及宇宙其他天体的形成过程。
MWA望远镜发现水母状天体结构
位于澳大利亚的珀斯国际射电天文学研究中心(ICRAR)的研究者使用默奇森宽场阵列(MWA)望远镜观察了Abell星系团,在87.5MHz至.5MHz的频段发现了水母状天体结构。其在FM频段具有高亮度,但在MHz频段突然消失。此前没有任何观测发现在这一频段消失的河外辐射(extragalactic,即来自银河系外的)。研究者暂时推测其为20亿年前多个超大质量黑洞喷射出的等离子流,随后该等离子体进入“休眠”状态,直到近期系统内部发生混合,同时系统受到扰动,于是“点亮了水母和触角”。这一猜想仍有待验证。此发现3月18日发表于《天体物理期刊》。
“洞察号”测出火星核心大小
据《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