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癜风海口哪家医院好 http://m.39.net/pf/a_5116386.html在海边游玩过的朋友们或许会见过这样一种美丽的生物:它们的外形像一把把透明的漂浮着的伞,通透柔软,随着海浪摇曳多姿又色彩斑斓。没错,它们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水母。别看水母身形柔弱,它们身上的故事可不少呢。水母是海洋中一种低等的无脊椎浮游动物,在分类学上隶属腔肠动物门(又称刺胞动物门)、钵水母纲,全世界大约有种左右。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水母的出现可是比恐龙还要早,能追溯到6.5亿年前,虽然这一种群历史悠久,但每只水母个体的寿命只有几个星期或数月,也有的能活到一年左右,而有些深海的水母可活得更长些。水母是当之无愧“水做的骨肉”,其体内含水量一般可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水母虽然一般体型不大,却也结构精细。水母由内外两胚层所组成,两层间有一个很厚而透明、具有漂浮作用的中胶层。除此之外,在水母的伞状体内有一种特殊腺体,可以放出一氧化碳使伞状体膨胀从而维持漂浮,而当水母遇到敌害、风暴等危险时,就会放掉其中的气体使自己沉入海底。水母触手中间的细柄上还有一个小球,里面有一粒小小的听石,这便是水母的“耳朵”,正是有了它们,水母在十几个小时之前就能够感知风暴的来临从而隐藏起自己。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有些水母能够发光,点点光亮在蔚蓝的海水中甚是绚烂。原来,水母体内有一种叫埃奎明的蛋白质,当这种蛋白质和钙离子混合时,就会发出美丽的荧光。尽管水母看上去美丽无害,但却拥有着令人谈之色变的毒性,是目前已知毒性最强的海洋生物之一。水母的毒性,与触手上的刺细胞密切相关。当水母的触手接触到猎物或人时,触手上的刺丝胞能刺入皮肤并释放毒液。被水母蛰伤的患者短时间内就会出现皮肤红肿、疮疹、痉挛、肌肉疼痛等症状,毒性更强者则会引起呼吸困难、休克甚至死亡。有些水母的毒性甚至难以想象,例如一只箱水母体内的毒液足够杀死超过名成年人,其毒性之剧可见一斑。有趣的是,拥有致命的水母也有它毫无办法的天敌,例如棱皮龟就可以用嘴扯断水母的触手,将失去了“杀手锏”的水母乖乖束手就擒。听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对水母感到好奇?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水母的世界。
第一篇:什么是水母?
水母的形态结构:透明伞,玻璃心
“蠕蠕然游水中,动则一敛一收”,“离水取视,不过如涎一捻,绵软无复形体”,这是最早古人对水母的形象认识,生动描绘了它在水中纱伞轻旋的曼妙姿态。而这曼妙姿态的舞动必然依靠着它独特的形态结构。似白帆似银币,若僧帽若彩霞,多数水母的命名也取自于它奇异的外形。没有心脏,没有血液,鳃与骨骼亦不存在。这把透明伞,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水分,仅剩的百分之五则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水母的内外胚层夹有厚厚的胶质层,构造复杂。水母一凸一凹的上下伞面包裹着一个简单的囊体,称为胃腔,这里是水母消‘’化各种从外界摄入的食物的地方,部分水母的胃腔还可深入下体的触手。胃腔的内壁上有许多触手状的胃丝,它们可以释放麻醉剂与消化液。下伞面中央有一下垂的管称为垂唇。边缘开口是水母吞食排泄的共用管道,与外界相通。伞部内含特殊的腺体,比起潜水艇,它毫不逊色的升降能力的秘密就在于此。腺体产生一氧化碳气体可以决定水母“气囊”的大小,从而控制沉浮。伞的边缘伸出的一圈狭窄透明带,称为缘膜,缘膜仅存在于水螅纲水母中。水母的重要结构----触手,也由此呈辐射状伸展开。水母的触手就像人体四肢,负责运动,捕食等工作。然而触手上密麻的刺细胞仿佛千万根毒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麻痹敌人。相比于狼锋利的尖牙,鹰锐利的喙爪,这拂水起舞的“水袖”以最为梦幻绚丽的形式表现了它“毒娘子”的快、准、狠。不同种类的水母触手大小形状差异都很大。粗大的有几十米,好似海洋水怪,挥舞着破坏力极强的臂膀,让各类鱼儿避而远之;短小的连指甲盖的长度都不及,像极了短腿小蘑菇,甚者能发出彩色光晕,怯弱地闪烁着微光。当然,并不是所有水母都有触手结构,如马赛克水母便是通过缘膜边上的触手囊来替代触手的部分功能。水母还具有另类形态的“眼”“耳”“鼻”。眼点执行着感光功能,嗅窝则是一个化学感受器。水母触手的耳有一个神奇的名字“听石”,通过感受海浪和飓风剧烈碰撞产生的次声波,可以提前十五个小时预测海上风暴。根据这种特殊结构,科学家发明了海洋风暴预测器。奇妙海洋,孕水母百态;无尽海底,育浮游千形。水母看似简单通透,实则“五脏俱全”,小生命孕育大智慧,水母的世界尚存在众多秘密,等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去揭秘,去应用。行动:海洋中的“游泳高手”海洋中有谁擅长游泳?面对这个问题想必不少朋友都会联想到鲨鱼、鲸鱼、大马林鱼等等。他们大多都是海洋中的霸者,先天巨大的身体配上强健的肌肉,可以说称得上是“游泳高手”。但是如果我要说水母也同样擅长游泳,不知道各位的下巴还合不合得上?先别着急提问,这里我说的可是擅长游泳喔。就好比跳舞一样,擅舞者可以擅长丰富优美、绚丽多姿的民族舞,也同样可以擅长柔媚性感、活泼俏皮的拉丁舞。又有谁说只有游得快才是擅长游泳的?在这里我要隆重向各位介绍我们“最有效率的游泳高手”——水母。什么?“效率”?怎么个效率法?柔弱的水母连像样的肌肉都没有,怎么可能有效率?别急,请往下看。让我们仔细研究下水母的游泳方法。水母通过收缩外壳挤压内腔的方式,改变内腔体积,喷出腔内的水,通过喷水推进的方式进行移动,不过单这样是成为不了最具效率的“游法”的。而水母之所以游得高效,是由于水母富有弹性的身体构造。我们知道水母头部有着像伞一样的圆盘形结构,在水母喷水前进的同时,这种伞形结构便会收缩,即由边缘向后向内进行摆动,而这时就会在头后方、身体两侧产生两股水流的漩涡推动它前行。有了收缩自然就会有舒张,在伞形结构舒张回原位的过程中又会产生两股水流漩涡,再次推动身体前进。注意啦,由于水母的弹性的身体构造,这样的舒张是自发的并且几乎不消耗任何能量。你可千万不要小看这种收缩舒张的“外部辅助”游泳方式,它一次足足可以提升水母80%的游泳距离。仔细一想,是不是有点小恐怖?仅仅通过简单的收缩舒张就能提高近一倍的距离,还几乎不耗能,是不是足够高效率?这样的水母是不是算得上是“游泳高手”?看到了水母的高效游法,科学家们受到启发,从海上浮标到水下发动机,无不运用了水母的游泳方法,节省了耗电量,提高了使用时间,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海上之路。水母虽然外表柔弱,但是凭借着自身高超的游泳技巧,在众多凶猛的海洋生物中获得了“游泳高手”的称号。在现实生活中,永远存在着先天条件优于自己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或许我们可以向水母学习,另辟蹊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勤于思索,多加练习,相信各位一定能和水母一样,成为生活中的佼佼者!捕食:优雅的猎手很多人都会好奇,在弱肉强食的深海,面对鲨鱼、虎鲸等凶猛的海中霸主,外表柔弱的水母是如何捕食来填饱自己的肚子的?这里就要介绍一下水母的另一个称号——“优雅猎手”。虽然水母外表温顺美丽,但事实上,它们是披着温柔外衣凶猛的“死亡杀手”。水母以以浮游生物,小的甲壳类、多毛类甚至小的鱼类为食,也就是说,它们是彻彻底底的“肉食动物”。水母如同小伞一般的伞状体下面长着细长的触手,它们在海中随着水流摇曳,翩翩起舞,十分美丽。但事实上,这是它们的消化器官,也是它们捕食的武器。在水母的触手上布满了刺细胞,每一个刺细胞都有一个刺丝囊,如果猎物碰到了水母的触手,就会触及刺丝囊外的“刺针”,诱使刺细胞射出毒液入,能够射出毒液,猎物被刺螫以后,会迅速麻痹而死,如果人类被蜇伤,毒液对心血管、血液、神经、肌肉等都会产生多种毒性效应。猎物中毒之后,水母的触手就将这些猎物紧紧抓住,缩回触手,用伞状体下面的息肉吸住,把食物送到它的消化器官——胃腔中消化吸收。为了使食物更顺利地进入水母的胃腔,水母口区腺细胞会分泌一种特殊粘液以利于食物的吞咽,食物进入胃腔后,胃层的腺细胞开始分泌蛋白酶,分解、消化食物,同时胃腔中的营养肌肉细胞会进行鞭毛运动,这类似于人类小肠的蠕动,混合并推动食物。水母不像人类那样拥有强大的循环系统,经过消化后的食糜如何被水母的细胞利用呢?这时候,胃腔中营养肌肉细胞的伪足会吞噬食物颗粒,在细胞内形成大量的食物泡,经过酸性及碱性的化学过程之后,营养物质由细胞的扩散作用输送到全身。但是钵水母类的捕食手法有所不同,它们是将食物吞入胃腔之后才杀死消化,它们的胃腔中有“胃丝”,胃丝中含有大量的刺细胞及腺细胞,以杀死和消化猎物。它们的胃腔中有各种辐管及环管,消化后的营养物通过各种管道输送到全身,未消化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即“进出同口”。不同于人类以糖原为储存能量的载体,水母以糖肪作为主要贮存物。都说“民以食为天”,捕食是自然界各种生物生存都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肉食主义者水母也不例外。作为海洋中的颜值担当,水母自然不能和非洲原野上的狮子一样野蛮地将猎物撕扯食用,利用自己的毒液,它们就如同带刺的玫瑰,在深海中优雅地捕食自己的猎物们。繁殖:安能辨我是雄雌?作为海洋中的大家族,一定有人很好奇,水母的寿命有多长呢?据研究,小水母的寿命不超过2-3个月,海月水母等属寿命不超过一年,水母承受着生命之轻,除此之外当面对酷热的夏季和严寒的冬季,水母又是怎样保持种族的延续?这里不禁要讲起水母的繁殖方式。水母发育成熟同人一样,是一步步发育而成。水母典型的生活史是水母体→浮浪幼虫→钵口幼虫→横裂体→碟状幼虫→水母体。它们的繁殖过程大致历经水母型和水螅型两种阶段。每当水母处于繁殖期,近胃囊处生殖腺产生生殖细胞,精子成熟后随水流至雌体口腕处受精,精子和卵子相遇后形成受精卵,受精卵经完全均等卵裂形成囊胚,再由内陷方式形成原肠胚,此时胚胎表面长出纤毛,此时的胚胎称为浮浪幼虫。它们在海水中游动一定时期后,能够附于海藻或其他物体上,继续发育成具有口和触手的水螅型幼体,实施营独立生活,水螅体上端中空,呈圆柱形,触手上有刺丝囊,触手捕食后送入口内。水螅体可忍受海洋中极端恶劣的环境,当温度适宜,营养丰富时,再以出芽生殖产生水母体。水母体成熟后,再进行有性生殖。然后进行横裂,由顶而下分层为钵口幼体,钵口幼虫以后由顶端到基部进行横裂生殖,这时称为横裂体,横裂体由顶端开始依次脱离母体形成幼年的水母型体,称蝶状幼体,横裂体可以独立生活一到数年,全部横裂体脱落之后,它们又可以重新形成钵口幼虫。在这个过程中,水母没有经历两性的结合,所以横裂体是水母的无性生殖阶段。蝶状幼体很小,边缘有很深的缺刻,经过大量的取食后渐渐发育成水母型成体。远洋漂浮的钵水母类没有固着生活的阶段,它们或是直接发育,例如游水母,棕色水母,或是幼虫保持在亲本的胃腔内或其他部位,例如霞水母。大多数水母的生活史就是这样,但也并不是所有水母都具有以上世代交替。如刺胞动物的珊瑚纲只有水螅体,部分水母没有水母幼体。灯塔水母可以在危险情况下由水母体恢复为水螅体,并可无限反复。钵水母的生活史虽有世代交替,但水母型发达而水螅型则退化成为幼虫。毒性:水母的微型武器水母,不仅是海洋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还因其美丽动人的身姿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成为水族馆和家养海洋生物的宠儿。然而与它美丽的外表相伴的却是致命的“生物武器“。去海岸边游玩却被海洋中的水母蛰伤的游客,轻者皮肤瘙痒难耐,重者呼吸停止;一直从事渔业的渔民们在捕鱼时一不小心也有可能就深受其苦,也不乏因蛰伤处理不当而丧命者。再加上这几年来海洋环境的迅速变化,水母在海洋中的数量与日俱增,。加深对水母的了解,从而掌握如何应对这隐藏在美丽外表之下的镰刀也是必然的。人有善恶美丑,水母似乎也不例外。有的水母生性温和,只向这个世界展示着自己的美好,却不给这个世界带去一点伤害。比如我们熟知也是最为常见的海月水母,它的毒性并不强烈,蛰伤之后只是感觉到有轻微的麻木感;群聚的海葵则有着极低的毒性。而有的水母却是性情刚烈,如同古代勇士,谁若来犯,便是要吃够苦头,甚至交出命来。最为典型的便是箱水母,个头不大,却有着剧毒,有“海黄蜂“之称。只要被它蛰到,五分钟之内便可能会丧命。狮鬃水母体型巨大,被它蛰伤后能够引起致命地疼痛。对于世界上所有其他动物来说,水母毒素都是令之闻风丧胆,但对于水母来说,它的毒素不仅是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防身利器,吃饭捕猎的看家法宝,同时还是同类竞争、赢得生存空间的生存手段。而储存和释放水母毒素的微型武器也是格外地精致有趣。水母的毒素主要分布在触手上,但是这些毒素并不是如同热带雨林中那些剧毒的箭蛙一般,均匀地涂布在它的触手上,也不像山野里的毒蛇将毒素储存在一个巨大的毒囊里面,而是被精巧地藏在一个个微小的细胞当中——这些细胞被称之为“刺细胞“。每一个细胞中包含着一个一个电灯泡形状的”刺丝囊“。刺丝囊的内部有着弯曲的空心管道结构,而它的外部有着一个类似于头发一样的触发器,称之为刺针。刺针如同时刺丝囊细胞的眼睛,能够感受到外部的压力和化学物质改变。刺丝囊细胞这些导弹系统,一个个密集地排布在水母触手上。这些毒刺平时并不发射,就如同时刻戒备的部队。当水母的触手感受到了外界的刺激,这些导弹就发射了出来,依附在猎物皮肤表面。这些导弹在发射的瞬间压力极大,就如同点了火的火箭。刺细胞发射毒刺的全过程仅仅需要数微秒,加速度可达g,同时威力强劲,毒性巨大,能够轻易地穿入猎物的表皮,让毒素迅速起效。由于刺细胞是一个威力巨大的微型武器系统,作用单一,对于水母来说,为了让它能够维持正常的工作,需要为刺细胞提供大量的能量。为了让刺细胞每一次都能“弹无虚发“,数种刺细胞连接在同一些支持细胞和神经元上,而支持细胞也有着化学感受器,并与刺细胞上的机械感受器协同作用。只有当化学刺激和机械刺激同时存在时,比如猎物游动时,产生了水波,同时猎物表皮的化学物质刺激,“微型武器”才能发射。这样的机制防止了武器系统的走火。水母触手上小小的毒素细胞,却是这个世界上最为精妙和奇特的触发武器装置。小小的生命体重,蕴含着简单的生存原则。而科学家们去破译这些生命奥妙时,所用的种种技巧也是令人赞叹。这水母的微型武器系统,却是科学和自然奥秘的最佳展现。好了,本期水母介绍就到这里,下期给大家介绍水母的进化、朋友和敌人,敬请期待!